伴隨各地136號文細則的落地,光伏電站開發正式進入轉折期。
8月,已有超2.4GW光伏項目或廢標或終止,因政策變化而收益率不達標的項目正在被投資商加速舍棄。前有狼后有虎,各地限電也在不斷拉低項目收益率,尤其在消納受限的省份,如新疆不少電站限電率超過50%,甚至達到80%以上。
在電價和限電的雙重壓力下,用地監管還在持續收緊,進一步抬高了開發門檻。
顯然,光伏電站正走到一個關鍵時期,傳統路徑已無法應對成本控制、運營管理與政策調整的三重考驗,光伏電站開發必須換個思路。
投資商重算電站收益賬
新的風口來臨
此前,以央國企為主導的投資采購模式,存在一定誤區:將初期投資成本作為首要考量,而忽視光伏電站長生命周期內的可靠性、發電效率及運維成本。
對央國企而言,電站多為長期持有資產,而非以未來交易為目的,債務融資也更多依賴自身信用而非資產質量。
這種重短期、輕長期的開發邏輯,已難以適配行業新需求。
136號文落地后,這一矛盾被進一步放大:光伏電站地位急轉直下,資產流轉速度明顯加快,央國企大量拋售電站的背后,核心原因正是電站收益持續走低。
隨著各省136號文的出臺,新能源投資邏輯正在重構,“成本管控+技術升級”的雙輪驅動模式,已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。
尤其在西部甘肅、新疆等低價區域,政策支持及成本壓力正倒逼企業加速先進技術應用。
大容量組件、高效儲能系統將率先規?;瘧?,而此前易被忽視的關鍵設備——跟蹤支架,也將更多地走到臺前。
從初始投資成本上看,中國光伏協會數據,2024年我國地面光伏系統初始全投資成本為2.90元/W左右,其中常規固定支架約占投資成本的8.6%。
而跟蹤支架正逐步拉進與固定支架的成本差,從過去的0.6元/W縮窄至0.1-0.2元/W,性價比進一步提升。
從運行原理上看,跟蹤支架通過驅動系統帶動光伏組件跟蹤太陽軌跡,使組件受光面始終盡可能垂直于太陽入射光線,提升發電效率和優化全周期成本兩個維度實現降本增效。
目前,“增益夠用、成本可控”的平單軸跟蹤支架已成為行業主流。
此前,有大唐西北電力試驗研究院數據顯示,單軸跟蹤支架相對固定支架可提高10%-15%發電效率;2024年國家電投大慶實證基地數據進一步驗證,平單軸跟蹤支架較固定支架增發電量達15.9%,且在高峰時段表現更優。
來源:國家光伏、儲能實證實驗平臺(大慶基地)
2024年度數據
電力市場化背景下,平單軸跟蹤支架的價值將更突出。
跟蹤支架領域的資深企業——摩昆新能源技術總監劉霄表示,從行業長期看,政策正倒逼行業技術升級,跟蹤支架更好地適配機制電價的特點,也可通過增發電量降低儲能配置成本。
在分時電價機制下,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份中午實施谷段電價,相對于平段電價下浮50%~90%,部分省份如青海、寧夏等地低谷時間段長達8h,甘肅達6h,光伏電站天然的發電高峰(午間),恰好撞上電價洼地,收益空間被嚴重擠壓。要實現收益最大化,電站必須在早晚高電價時段提升發電量。
來源:國家光伏、儲能實證實驗平臺(大慶基地)
2023年度數據成果
而平單軸跟蹤支架,正是破解這一矛盾的關鍵:它能有效將光伏電站的“饅頭曲線”(午間高、早晚低)優化為“雙駝峰形狀”,在電價更高的早晚時段提升10%發電量。
據第三方電站設計公司益赫電力設計研究結果顯示,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1MWp光伏項目(1400塊715Wp雙面N型TOPCon組件、3臺320kW逆變器)為例,對比常規支架、平單軸支架、垂直支架等多種支架方案,經Solargis數據分析結果如下:
數據來源:益赫電力設計
平單軸支架方案(跟蹤范圍-45°~45°、-60°~60°)出力曲線呈雙峰值,在全部電量參與現貨交易時優勢最大;跟蹤范圍擴至60°的電價收益,高于其占地面積與支架費用增加額。常規最佳傾角方案次之,垂直支架雖避開午間低谷,但總收益降低30%以上。
由此可見,平單軸跟蹤支架不僅能減少午間限電比例,更能讓電站在電力市場交易中,憑借早晚高發電量獲取更高電價,為業主創造收益增量。
阻礙跟蹤支架發展的三大難題
正在被打破
136號文落地前,我國跟蹤支架市場一直海外開花,而國內發展遇冷。
為什么會這樣?
上海摩昆新能源提到了三個重要的原因:
1)初始成本敏感,跟蹤支架在低價競標模式下處于劣勢。
2)可靠性疑慮:早期機械故障頻發,導致業主保守選擇。
3)設計適配不足:國內復雜地形占比高,方案多樣,支架的適配性有限制。
這一局面,有望被136號文逐步改寫。隨著光伏電站開發生態轉向重收益,唯低價中標模式逐步退場。
跟蹤支架廠商在研發上的投入,在技術先進性與穩定性上的優勢將日益凸顯。
在技術方面,“當前跟蹤支架行業呈現了不同的技術路線,各種路線均向著結構穩定、材料輕量和運行智能等方向進行研發。”摩昆新能源技術總監劉霄表示,隨著標準和技術的不斷優化,跟蹤支架將會向更少驅動,更低用鋼,更穩運行,更智能跟蹤的方向發展。
摩昆新能源推出的平單軸跟蹤支架(MK-SS10系列、MK-SS20系列)、高效手動可調支架(MK-RM100)及南北跟蹤支架,正是針對行業痛點的精準破局之作。
以平單軸跟蹤支架系列為例,其最高可搭載120塊組件,通過專利復合鏈輪驅動技術與平衡支撐技術,從根源解決跟蹤支架的偏心力矩難題。
·復合鏈輪驅動裝置有效抑制跟蹤支架在大風作用下的晃動,減少鏈輪組嚙合面磨損,無需油脂潤滑。驅動裝置全部位于主梁下方,組件兩排豎排滿布無間隙,增加項目土地利用率,便于清洗設備運行。
·平衡支撐技術可以補償支架本體因偏心產生的重力偏心矩,大幅降低跟蹤支架驅動阻力,支架結構更穩定,跟蹤所需驅動力更小,運轉更平穩。
該跟蹤支架還配備多重強阻尼系統以及多排聯控技術,最大程度上確保跟蹤支架的穩定性和可靠性。
·多重強阻尼抗風技術采用特殊設計阻尼器,能充分抑制大風引起的支架的振動,大幅降低主梁所受沖擊扭矩,保護跟蹤支架系統免受大風破壞。
·智能多排聯控技術采用一套智能化控制系統能大幅減少電纜敷設、減少通訊及控制點設置,不僅有利于運行維護,同時還能降低控制系統成本。
若說可靠性是基礎,智能化算法便是提升發電量的關鍵。摩昆特殊的南北跟蹤支架,應用智能高度角調節技術,自動調整太陽能板的傾斜角度,確保在一年四季中,太陽能板都能最大程度地吸收陽光,提升發電效能。
除此之外,摩昆還做了基于光伏組件輸出功率的反饋式微調跟蹤,可在特定氣象條件(如多云空氣懸浮顆粒物較多等引起散射和漫反射比較強烈的情況)下發電量的最大化;基于雙玻雙面組件的雙面發電特性,不同的地面地表環境的影響,采用組件輸出功率反饋法被動調整,結合天文算法對跟蹤策略的主動調整;以及基于高低起伏地形的單軸跟蹤系統的角度優化。
實證基地數據顯示,通過這些智能算法,摩昆跟蹤系統較常規系統實現2.5%以上的發電提升。
跟蹤支架的可靠性發展,還需標準體系支撐。摩昆在產品研發之外,積極推動行業標準建設,由其領銜起草的GB/T29320《光伏電站太陽跟蹤系統技術要求》已正式發布,通過標準帶動技術的發展進步。
“沙戈荒”規劃落地
跟蹤支架“治沙+發電”搶占主戰場
高輻照、大空間的地面集中式電站是跟蹤支架的核心主戰場。最典型的場景無疑是“沙戈荒”,而這正是“十五五”期間行業發力的核心領域。
市場信號已清晰釋放:今年上半年,大唐、國家電投、三峽、華能、華電、國家能源集團等央企,陸續啟動約30GW沙戈荒、光伏治沙項目的可研、勘察設計與EPC招標;加之《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光伏治沙規劃(2025-2030年)》明確253GW光伏新增目標,沙戈荒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已箭在弦上。
針對沙漠項目“治沙與發電并重”的核心需求,摩昆新能源的跟蹤支架展現出多重適配性:
其一,通過優化支架結構,實現組件離地2.5米以上,為下方種植、養殖等治沙作業預留充足空間,可根據地形靈活布置;
其二,借助防風模式設計,可通過調整組件角度降低樁體水平力,減少樁體數量達50%、增加樁間距,進一步提升下方作業便利性。
其“主動調光系統”能通過調節支架角度控制地面光照,為治沙植物生長創造適宜條件,真正實現“光伏與生態協同”。
摩昆新能源在沙戈荒領域早有積淀,2010年公司成立,到2018年由其供貨的中廣核達拉特旗領跑者電站正式并網,成為國內“光伏治沙”標桿。
截至目前,摩昆新能源在全國累計供應沙戈荒地區光伏支架超過10GW,2022年國家能源甘泉堡項目、2024年三峽能源哈密與吉木薩爾項目等GW級項目,均是其技術實力的有力佐證。
跟蹤支架最適配沙戈荒,但不止于沙戈荒。摩昆根據不同的電站應用場景有著針對性的解決方案。針對高海拔地區進行了電氣絕緣的重新設計和驗證,以抵抗低溫低氣壓的環境影響。針對臺風地區,除了結構的加強外,更是通過連接節點的加強,實現了對光伏組件的有效保護。
如今,摩昆跟蹤系統已經在沙漠、沿海,山地、高原等地區實現了GW級的應用,農光互補、牧光互補、漁光互補等場景覆蓋能力持續領先。
當下,中國光伏電站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效益的深刻變革,跟蹤支架企業也在技術迭代與場景適配中不斷突破。
可以預見,隨著沙戈荒開發加速與跟蹤支架技術成熟,二者將持續共振,成為中國光伏實現“雙碳”目標的重要引擎。